社团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组织 / 社团部 / 正文

关于网发《关于开展滨州职业学院“万名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26 浏览量:


共青团滨州职业学院委员会文件

滨职院团〔20238

━━━━━━━━━━━━━━━━━━━━━━━━


关于网发《关于开展滨州职业学院“万名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团总支、团支部: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根据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关于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滨州职业学院万名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共青团滨州职业学院委员会

2023426



关于开展滨州职业学院“万名大学生社区

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为党育人政治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质量,现就开展“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共青团“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基层创造,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地结对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活动主题

社区实践志愿行 在知爱建显担当

三、参与对象与目标任务

全院在校大学生,团员青年,以团支部为主体广泛开展。各团总支指导团支部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与结对社区共同策划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每个团支部每学期开展 2-3 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 1 次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受众面不断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作贡献的获得感不断提高,打造具有滨职特色的万名大学生进社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

四、参与方式

(一)在校期间:为便于日常报到,按照就近就便、属地联系的原则,各团总支与县(市、区)团委双向对接,组织团支部与社区有序结对,动员团员青年向城乡社区、青年之家报到开展常态化社区实践活动。

(二)寒暑假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等,动员团员青年向城乡社区、青年之家报到,开展集中性城乡社区实践活动。

五、工作原则

(一)建立结对机制。发挥在优选山东·青鸟计划工作中已建立的联络渠道作用,建立镇街与院系结对、社区(农村)与班级(社团)团支部结对的工作机制。结对要突出就近就便,坚持不增加学生负担,坚持安全第一。结对要突出工作实效,结对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可以一对多,也可多对一,不搞摊派,不搞拉郎配

(二)保持常态。在校期间以学校所在地报到为主、寒暑假期以居住地报到为主,统筹用好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载体,实现结对、报到常态化和长效化,提升参与面、覆盖面。

(三)项目化实施。基层团支部实施项目化运行,结合专业、学科特色设计社区实践计划实践项目内容,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济困助学、就业创业、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技推广、卫生医疗、政策宣传等方面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社区实践服务项目。

(四)社会化运行。校地双方共同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采取众筹、共享等多种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人才、资金、阵地等资源,努力为工作提供保障。

六、实践内容

发挥各院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围绕地方和基层重点工作领域,创造性培育实施工作项目。主要包括:

(一)参与社区治理。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困难救助等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出计献策,开展针对性服务。

(二)开展课后服务。围绕思想引领、兴趣培养、素质拓展、自护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为阵地依托,常态化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三)组织社会调查。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研究课题、兴趣爱好和基层需要,访民情、察社情、知国情,有针对地开展理论普及宣讲、红色文化传承,并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

(四)开展文体活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律、精神文明创建等内容,以书法、绘画、歌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公益性文化宣传活动。

(五)促进基层团建。协助街道(乡镇)、社区(村)团组织开展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参与基础团务、活动设计、项目实施等。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二级学院要在党总支领导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形成各方积极支持和团总支具体指导、团支部和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要加强党建带团建,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团建互促共建机制,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学校团支部团建指导员,高校团学骨干兼职社区团组织副书记或委员。鼓励青年教师带头参与,专业教师、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随队指导学生实践。

(二)完善对接机制。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实践行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大学生团员、基层团支部的优势特长,积极对接联系附近社区、街道,做好人员、项目对接工作,确保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各团组织积极争取各镇街、社区(农村)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大力拓展实践阵地资源,充分利用园区、企业、重点项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年之家等,丰富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的场景体验。

(三)注重宣传引导。要及时了解掌握社区实践进展情况,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扩大知晓率和覆盖面。

(四)建立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评议、推优入党等重要参考,符合志愿服务标准的工作计入志愿服务时长,兼任基层团组织职务等团内激励内容记入智慧团建系统。

(五)严守安全底线。要加强过程管理,依法依纪依规开展实践活动,坚守意识形态肯安全稳定底线,根据实践地情况,灵活规划实践内容、方式,做好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置。


共青团滨州职业学院委员会

2023426